柴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豆蔻少女是指多少岁(关于古代年龄称谓,你知道多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2 11:00:46    

幼年

初度(0岁)

原指初生的时候,后称“生日”为【初度】,是虚岁。

在《离骚》中,屈原写到:“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译为: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美名。)


赤子(0岁)

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解释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引申【赤子之心】:如新生儿一般的心灵,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汤饼之期(出生3天)

指婴儿出生三日。

古时习俗,小儿出生三日,为庆祝新生儿诞生父母举办筵席招待亲友,吃的是汤饼,被称为“汤饼筵”或”汤饼宴“或“汤饼会”。


襁褓(泛指1岁以下婴儿)

本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因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至3岁)

孩提,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即二三岁之间,指幼儿时期;孩提时代,泛指童年。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垂髫(tiáo)】【髫年】(3至8岁)

髫(tiáo),指儿童蓄积在额头上的弯曲下垂的头发。

在古代,小孩年龄小时不束发,头发下垂,通常指3至7岁的女童或3至8岁的男童。

垂髻之年,泛指儿童。


【稚子】(6、7岁以下)

稚子,是笋的别称,有时指贵族后代,或指幼子。

在古代,稚子通常是指六七岁以下的小孩,这是长辈对幼小孩子的一种爱称。


【龆龀 táo chèn 】【始龀】【龆年】(泛指7至8岁)

“龆”指儿童换乳牙,“龀”指乳牙脱落,开始长出恒牙,合起来龆龀表示孩童换齿之时,一般男孩8岁、女孩7岁换乳牙,即七八岁,又称“始龀”、“龆年”。


【黄口】(10岁以下)

黄口,原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再后来,随着语义的发展,出现“黄口小儿”、“黄口小雀”、黄颔(hàn)小儿”等词,代指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幼学】(10岁左右)

出自《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后因以“幼学”指幼年始学之时,指代10岁左右的孩童。


【总角 】(8至14岁)

在古代,一般8至14岁女孩或9至14岁的男孩,被称为“总角”。

古代未成年儿童不束发,八到四十岁的少年、少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guàn),借指童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

在古代,女孩到了12岁这个年龄会佩戴金钗,因此用金钗之年代指这个年龄段。

【豆蔻】【豆蔻年华】(女子13至14岁)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少女。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后来,人们因以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舞勺】【舞勺之年】(男子13至15岁之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古代男孩13岁学习音乐,背诵诗词,表演勺舞,一种古代的文舞。

因此,舞勺代指男孩十三岁,舞勺之年是指代13到15岁之间还未束发的儿童。


少年与成年

【及笄】【及笄之年】(指女子15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便用叫做”笈“的发簪扎头发,表示已成年,可以婚嫁。

【束发】指男子15岁)

古代男孩14岁及以下是不束发的,到了15岁,男孩束发为髻(jì),将头发盘在头顶或脑后,表示进入【成童】阶段,要拜师学艺或者上大(tài)学了,因以“束发”代指成童。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


【碧玉年华】【破瓜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16岁)

碧玉,原本指代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后来指代16岁左右的年轻女子。

小家碧玉,原指小户人家叫碧玉的女子,后泛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古代文人将“瓜”字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二八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因此,16岁的女子又称破瓜之年、破瓜年华

南朝 梁元帝 《采莲赋》:“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 。”

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成童】(指男孩15至17岁)

古代男孩15岁束发之后就进入成童阶段,即类似我们现在说的青少年。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古代15岁到17岁的男孩进入太学学习文武,学习射箭、驾车骑马等。


【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

古代男子15岁束发后,即为成童,学习战阵,表演武舞,舞象之年一般代指男子15至20岁之间,即成童但未成年。


【弱冠】【及冠】(古代男子20岁)

冠,就是帽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可以婚娶,但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叫作弱冠。

《孔颖达.正义》解释:“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桃李年华】(指女子20岁)

桃李比喻青春年少,桃李年华指代女子20岁。

桃李年华

【花信年华】(指女子24岁)

花信即为花开的信号,花信年华即女子如鲜花盛开的年纪,代指女子24岁,指女子正处于年轻美貌之时。

“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

【梅之年】指古代女子在24岁(花信年华)到出嫁这段时间的称谓。

【摽梅之年】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年

【半老徐娘】指女子30岁或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而立】【而立之年】指人30岁)

【不惑 】【不惑之年】指人40岁)

能够清晰地明辨是非且不被迷惑,其后便用“不惑”来指代人到四十岁的阶段。


【知命】【知非之年】(指人50岁)

指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后来用“知命”指人五十岁。

老年

【耳顺】(指人60岁)

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用“耳顺”指人六十岁。

【花甲】【花甲之年】(指人60岁)

用天干地支纪年,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礼记.曲记》

【艾】(指人50岁)

【耆(qí)】(指人60岁)

【老】(指人70岁)

【耆老】(指六七十岁的老人)

【古稀】【古稀之年】【‌杖围之年】【悬车之年‌】(70岁)

杜甫在《曲江》一诗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此后,以“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耄耋(mào di é)】八九十岁,泛指老年。

耋,年老,多指七八十岁。《诗经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耄,高龄,八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喜寿】指人77岁)

“喜”字草书像竖写的“七十七”,故称喜寿。


【杖朝之年】(指人80岁)

古代,官员年过八十岁就被允许撑着拐杖入朝,因此,杖朝之年指代八十岁。


【米寿】(指人88岁)

“米”字拆开就是“八、十、八”,因此,八十八岁被称为“米寿”。


【鲐(tái)背之年】(指90岁)

鲐是一种海鱼,背部隆起;鲐(tái)背,比喻年老的人气色衰退,皮肤消瘦,背若鲐鱼。

鲐(tái)背之年,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

【白寿】指99岁)

由于“百”字去掉上边的“一”即为“白”字,而且“百”这个数字减去一就是九十九,因而九十九岁称作“白寿”。

【期颐】(指人100岁)

人生以百年为极限,故而称之为期;百岁之人的生活起居需要他人照料,故而称之曰颐(yí)。因此,期颐,指代百岁老人。

《礼记·曲礼上》:“百年日期,颐。”


【茶寿】(指人108岁)

旧时文人爱拆字,“茶”拆开,草字头是两个“十”,底下是“八十八”,20+88=108

所以,一百零八岁称作“茶寿”。


【上寿】(指人100岁以上或120岁)

【中寿】(指人80岁)

【下寿】(指人60岁)

《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

小结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还有不少,文人鬼没法一一例举,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们古代很重视礼仪,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标志及相关礼仪。

文人鬼认为,古人对于年龄的称谓划分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以头发或头部的装饰来划分年龄

如:垂髫(3至8岁)——总角(8至14岁)——及笄(女子15岁)、束发(男子15岁)——及冠(男子20岁);

二是古代划分年龄,女性比男性要早熟,女子取貌,男子取才:

女子15岁及笄便是成年,可以许嫁;男子15岁束发,还是成童,要学习技能;

女子20岁桃李年华;男子20岁弱冠,刚成年;

女子30岁已经自称半老徐娘,男子30岁,方是而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