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菌苔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来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飓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一九二五、十、二十四
朱湘(1904-1933),字子源。安徽太湖人,因卜居湖南,故以湘为名。自幼好读书,高小毕业后,到南京工业学校读了一年预科,又到青年会学过英文。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一九二七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到美国劳伦斯大学求学,不久转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外国文学。一九二九年回国,到安微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三年后到上海。因厌倦教书生活,从此失业,四处流浪。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清晨,他由上海乘吉和轮赴南京,夜深将近弋矶山时,他手捧海涅诗集,一面喝酒,一面吟诵,随后便跳江自杀了,年仅二十九岁。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曾一度参加《诗刊》的编辑工作,因不满徐志摩的油滑,遂愤然决裂。他的诗作,格调清新幽婉,而带有感伤沉郁的色彩,是当时较有影响的诗人。有诗集《夏天》(1925年,商务印书馆)、《草莽集》(1927年,开明书店)、《石门集》(1934年,商务印书馆)等。
一首抒情诗获得成功的途径是很多的,既可以靠新奇、别致的意象取胜,也可以靠警辟、深刻的者理取胜;既可以靠独出机杼的总体象征性构成取胜,也可以靠流动的气韵、丰沛的激情取胜。而朱湘的《采莲曲》一诗,其获得艺术成功则又不是通过以上特点,而是通过其清新优美的情思,通过与这种优雅、超诣的情思契合一致的音乐性、绘画感与结构美获得成功的。
在落日的金辉之中,手挥双桨,穿越于碧绿的莲荷之中采撷莲子,这场景本身就充满诗意,就蕴含着特定的美学价值,而诗人又将这种生活场景中的优美情思巧妙地与诗歌艺术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使此诗的情思与形式达到了水乳交融,妙如天然的境界。
采莲本身是轻松、洒脱的,它显然不易包容更深的哲理、喻意,也不宜使境象变得人为的纷纭、复杂。《采莲曲》很自然地写到了这样几部分内容:先是从开头到"金丝闪动过小河"一句,主要写客观场景,写优美别致的自然环境:微风拂柳,荷花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样娇娆"一句较新鲜,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常把人比作荷花,在这里,诗人却反其意而用,把荷花比人,不但读来新颖别致,而且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采莲的姑娘,从而使诗的视角从自然环境转向了采莲女。接下来,从"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到"桨声应答着歌声",这一部分主要是描写采莲劳动的具体场面。第三部分从"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一直到"风定,风生,风飓荡漾着歌声",这一大段转而引伸描写采莲女初萌的爱情,写得比较含蓄。
者理取胜;既可以靠独出机杼的总体象征性构成取胜,也可以靠流动的气韵、丰沛的激情取胜。而朱湘的《采莲曲》一诗,其获得艺术成功则又不是通过以上特点,而是通过其清新优美的情思,通过与这种优雅、超诣的情思契合一致的音乐性、绘画感与结构美获得成功的。
在落日的金辉之中,手挥双桨,穿越于碧绿的莲荷之中采撷莲子,这场景本身就充满诗意,就蕴含着特定的美学价值,而诗人又将这种生活场景中的优美情思巧妙地与诗歌艺术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使此诗的情思与形式达到了水乳交融,妙如天然的境界。
采莲本身是轻松、洒脱的,它显然不易包容更深的哲理、喻意,也不宜使境象变得人为的纷纭、复杂。《采莲曲》很自然地写到了这样几部分内容:先是从开头到"金丝闪动过小河"一句,主要写客观场景,写优美别致的自然环境:微风拂柳,荷花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样娇娆"一句较新鲜,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常把人比作荷花,在这里,诗人却反其意而用,把荷花比人,不但读来新颖别致,而且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采莲的姑娘,从而使诗的视角从自然环境转向了采莲女。接下来,从"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到"桨声应答着歌声",这一部分主要是描写采莲劳动的具体场面。第三部分从"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一直到"风定,风生,风飓荡漾着歌声",这一大段转而引伸描写采莲女初萌的爱情,写得比较含蓄。
然后从"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直到全诗结束,写小船漂逝于夜色之中,惟余时隐时闻的歌声,显得余味无穷。-
读罢全诗,使人得到一种流畅、舒朗的音乐美的享受。诗在形式上不分段落,在总体气氛上造成了一种歌唱性。虽然诗的内容具有几层含义,但过渡得极为自然,全无人工之痕迹。与这种总体的歌唱性相一致是全诗的平易、顺口,既无艰涩之文字,也无深奥之意象,从而保证了"曲"的特点。其次,诗的用韵也比较讲究,通常是一组诗句一个韵脚,如:"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是一韵;"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又是一韵。这种变韵﹣-一句诗一个新的韵的特点,增加了诗的节奏性,同时造成了起伏、跌宕的效果,也与诗中撑舟采莲的具体场面与气氛相互烘托,巧妙映衬。再次,诗中的衬字"呀",用得自然而贴切,增加了作品的韵律感与歌唱性。
此外,此诗的行式、句式也是很注意形式美的。句与句间,除了退两格自立的二字一行外,彼此间都不是由同一格式展开,而是隔行后退一格起行,使全诗从直观上就有一种结构美、建筑美,这一点对构成全诗的韵律性特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又短语句与带有"呀"字衬字的两两合句,前一句为呼,后一句为应,加强音乐感。
诗的格式、句式与字数、用韵都是很严格的,但诗人却写得从容自如,几乎令人看不到雕琢的痕迹。可见作者对于抒情诗形式的把握是十分纯熟的。
作为二、三十年代我国新月派的著名诗人之一,朱湘这首《采莲曲》也较全面地反映了新月派的艺术追求。
也许读罢全诗,我们今天的读者还会感到某种不满足,这是不奇怪的﹣﹣这首诗尽管写得轻盈、流畅,富于音乐性、绘画性与结构美,但从诗的总体意蕴来说,还是显得单薄了一点。即使在表现"采莲"这一生活场景时,诗人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还不够多。然而,一首诗只要能在一个方面显示出突出的特点,就可以获得成功,《采莲曲》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上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