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建国初期的罗源县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8 08:26:24    

罗源,因古时有一条罗江滋分三流,且同出一流而得其名;别名罗川,原因是三面环山(莲花山、棋盘山、岐阳山、青鸭山),一面临海,平原绿野分布在山峦之中,土地十分肥沃富饶,世绣罗川。


罗源早年称罗源场,后唐长兴四年(993)王审知当闽王才设县治,虽在海边,至宋还是有海无防,明弘治间为抵御倭寇才始筑围城。相传,建筑时,有一资深老者看见仙人在北山山巅吹箫,动听的音乐引来金色的凤凰鸟降落山上,从此后人将山称为凤山,县令闻讯立马将凤山围入城内。城内居民多是畲族,他们是从潮州迁徙入闽的,勤劳、勇敢、正直,长期以来,由于民族歧视政策,交通文化比其它县而言,显得相当闭塞和落后,所以民谣有唱:“蜡烛弯弯倒,火笼当棉袄,楼度春秋,糠菜填不饱”,是当年贫困的写照。


据县史记载,1934年8月14日,粟裕率领中国红军攻克了凤城,十五年后又是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将红旗插上城头。建国初,全县工业仅有城关一个发电厂,三家碾米厂、几家打铁、木器厂。虽也有三街六巷,但通往福州、福安的官道只有一条。京果、布匹、裁缝、染坊、剃头等店显得十分冷清。但是县政府设在司前街,县城初级中学设在岐阳山下,只记得凤山中心小学中有一座纪念文虎的校舍,儒学官前身为罗川学堂。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凤山镇镇区还是很狭小,公共设施破烂,虽是全县物资集散地,房子也是砖木居多,挤挤挨挨的,以人称罗源为“猪屡街、苍蝇县、小巷弄、巴掌店。”


改革开放,城关旧街全部拓宽改造,在市中心建了几条新街,盖起邮电局、影剧院、体育馆、文化中心、农贸商场,还出现了歌舞厅,夜总会,酒吧间等。城隍庙、天后宫、万寿塔、飞仙岩。陈太尉宫和马岭白塔寺旁,宋代书法家苏舜元之才翁所赏树石的题书真迹都得了修复和保护,特别是位于镇南的莲花山成了罗源县的一张名片。山中的圣水寺有一个栖云洞,洞中藏有十八罗汉石雕像,在山上还有笔砚峰、龙虎岩、眠鹅石以及红军当年解放罗源纪念碑等都是著名的景点。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