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文庙坐落于平遥古城的东南隅,是国内现存文庙中早期建筑之一,也是一座见证传统文化交流的儒学圣殿。平遥文庙的大成殿重修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是我国现存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按礼制建筑的等级虽属于县级文庙,但在建筑规模上较之府文庙毫不逊色。
在平遥文庙诸多的建筑里,大成殿的建筑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堪称国之瑰宝。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来到这里您不仅能看到震撼视觉的建筑,还能够看到一块块见证历史残缺不全的石碑、石碣......
平遥文庙将尊儒祭祀活动与学堂教育结合在了一起。由于晋商的兴盛发展,平遥商帮特别是票号业的发展,对平遥地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对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需求。晋商“急公好义,造福桑梓”的儒学观念,使富商们纷纷捐赠县学。
漫步于大成殿月台,我们能够看到屹立于大成殿西侧的《邑候杨老大人修建平遥学宫记》。
碑文的大体内容叙述:国家尊师重教,兴办学校。平遥文庙是育德储才之地,杨老大人来到学宫看到建筑破旧、残毁,于是就有了修葺的念头。他除了自俸捐助外,还主持、领导了修缮工程。将敬一亭修复加固、碑文残缺的进行复镌;泮池移至门内而古制复;名宦、乡贤两祠增其门窗而避风雨。杨老大人的这次工程盛举为县学的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得到了百姓的歌颂,万古流芳!
在沧桑的岁月中,平遥文庙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至今能够完美的展示给世人,离不开平遥人世世代代的保护和对教育重视的思想观念。大成殿东、西两侧的碑亭里存放着从古至今尊师重教的修缮文庙捐赠者的功德碑,他们捐赠的膏银从一两到数千两不等,不论多与少,都能够看得出当时晋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奠定了晋商成功的扎实基础。
平遥古城书院起自于明,兴于清。几百年间采取个人私办和社会集资捐办两种形式。这两点也是中国书院共有的特征,但超山书院有所不同,是当地24名乡绅兴办的私学,大事由董事会决定,日常事务由值年董事经营。在院生员30名,还有20余名邻县生,突破了一般书院私办或社会集资捐办的条条框框,走出了一条股份制办学的路子,在中国书院历史上独树一帜。在保存至今的《重修超山书院原委碑记》中,完整记载了超山书院的肇始与发展,乃至营运管理结构。超山书院所以能够长期吸引进士身份执教,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执教者的积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此。
那么超山书院所授课程都有哪些?从应试角度分析,自然就是八股文,既所谓时文与试帖诗之类。从徐继畬之父徐润第,在介休教八股文“布局分股之法”的280篇时文,即由徐继畬编辑雕版的《敦艮宅时文》、《小题明文》……乃至现存的《超山书院课程》等分析,超山书院所授内容主要是应试八股文、试帖诗之类。但从徐继畬收赵思位这样一个少年为徒,授之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左传》、《史记》、《汉书》、《唐书》、《宋史》,以及各种题材的诗词,也可以折射出徐继畬授徒内容的宽泛。
徐氏在平遥及其周边确实是桃李满天下,以致在同治四年(1865年)徐氏应诏离开平遥时,士绅富商与诸生弟子为其进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送行轿车首尾难望,甚至民间流传有徐继畬轿车到达祁县,送行的轿车还停留在平遥的佳话。
在平遥古城,不论士绅还是富商,对儒家传统教育都是十分的重视,尽管市场经营实践需要大量人才,同时也正是他们对儒家文化正统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商人与商业,并凝练出独特的“以义制利”的晋商文化,打造出“汇通天下”的儒商商帮-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