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现在这世道,能挣的也就是两类钱,第一类是别人干不了的你凭能力挣的,第二类是别人不方便干的你凭胆量挣的。大部分网贷平台目前赚的都是第二类钱。
首先拉齐一下颗粒度,我这里说的网贷平台特指通过互联网为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助贷平台。可能有些平台不服气,说自己挣的是能力的钱,这个我也不否认,能力是肯定有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强监管的环境下持牌金融机构都活得不舒坦,只靠能力是活不下去的。
一句话说完,真正只投放24%以内贷款利率的网贷平台有几家?就算少数几家做到了真24%的贷款利率,监管可是要不断降低社会贷款成本的哦,不要忘记新的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年期LPR的4倍,早已经取代了原"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贷款利率卡到16%以内的话,还有几家能活下去?
所以在监管持续加压和银行自身能力觉醒的双重挤压下,大部分网贷平台最后都是要倒闭的。这也是为什么监管持续强监管商业银行和网贷合作的根本原因。
监管也知道只要是线上助贷都是玩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大部分银行助贷合作风控做做样子而已。既然最终是倒闭的局面,至少现在控制下规模,不要造成系统性风险。只要大行参与度能把控,最后因为网贷助贷倒闭几家小银行也是可以接受的么。
无法回避的灵魂拷问
不要不服气,我就问三个问题,扪心自问能答上的网贷平台才可能有活路,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对客利率,贷款人信息保护和贷后催收。
对客利率上文说到过了,可能的监管极限是LPR4倍利率,但至少现在是真24%以内,不要玩什么会员卡和融担代收的骚操作,连中央电视台都能搞明白的事情,监管会看不懂?
对于少部分能做到真24%的网贷平台,就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了,有没有做好贷款人信息保护,把24%以上的流量(资产)导流给小型助贷平台,有没有不愿意放弃36%的资产蛋糕,表面上导流实则把资产给了自己的马甲的骚操作。监管还有一把断直连的刀没有下来呢,“断直连”最初在支付领域出现,指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切断之前的直连模式,转而接入网联或银联。个人信息的“断直连”,主要指网络平台在与金融机构进行引流、助贷等业务合作时,不得直接将授权获取的个人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滥用或泄露。由此,网贷行业的商业模式遭到重塑。至今,大部分网贷平台都选择了静默,不愿讨论相关话题,能完全通过断直连验收的屈指可数。更何况网贷平台间的拒量导流可是实实在在的违规,就算客户授权了也是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最小范围收集,如果不授权本质上就是违法,现在数据违法的生意做再大,事后认真倒查起来都要倒闭。
能过以上两关的就是凤毛麟角了,除了霸占流量优势的垄断平台都想不出还可能有谁了,但还有最后一关在等着,那就是催收投诉,因为谁都无法与周期抗争。在经济下行周期,连商业银行的逾期率都只有自己知道,而网贷平台可不是持牌机构,各种持牌金融机构隐藏不良的骚操作一个都没法干,这时候倒是凭本事催收了,但是催收又被监管了,在催收最后这道环节,会把隐藏的前端乱收费和客户信息倒卖泄露彻底曝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随着监管对反催收的收紧,最终受益的是商业银行和极少部分真合规合法网贷平台。真以为监管会保护高利贷和数据倒卖?这是想多了吧,所以之前所有吹的牛皮都会在催收环节扎口。
最后一根稻草
持牌机构真自营来抢客户了
对于那些过了贷款利率关,闯了信息保护卡最后又能跨过催收的坑的网贷平台,那么恭喜你,你是真的凭本事挣钱了,但相关行业从事者自己心里清楚自己的情况。
但这还不是最后,因为商业银行,特别是部分领先的股份制银行已经自己下场在抢客户了,商业银行这波资产荒已经被网贷平台逼到了角落。网贷平台把合规改造等各项成本转嫁到商业银行,银行在网贷平台上赚不到什么钱了,不仅监管爸爸不支持,还把自己甲方做成了乙方去求资产。既然这样还不如听监管的话自己上,先从存量开始再抢合作网贷平台客户。当持牌机构和中间商抢客户的时候,这才真是压垮网贷平台这个商业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经济下行不良开始,至监管合规再到司法介入,最后商业模式磨灭亏损倒闭,网贷平台在前方有太多坑等着,所以大部分是要倒闭的。一旦开始就是多米诺骨牌,背后的资金方也是比谁跑得快了。银行也不用太慌,毕竟还有消费金融公司顶着不是,但是一定要时刻警惕,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整体规模真心不大。(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